问你一个问题:眼睛看不见什么东西?
随着科技发展,我们看见了“创生之柱”,看见了黑洞,看见了夸克......,我们的眼睛似乎无所不能。
然而,有些地方即便用再顶尖的科技也无法看见,比如:时间的痕迹、爱、勇气、幸福、焦虑、恐惧、信仰、善良......
总的来说,眼睛看不见这三个地方:过去的世界,未来的世界,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世界。
但幸运的是,人类发明了书籍,它能够帮助我们“看见”看不见的地方。
1、《人类简史》
《人类简史》的开篇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:“大约7万年前,历史开始了。”
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认为,正是这一时期,智人开始出现重要的认知革命,发展出了“虚构故事”的能力,从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历史。
然而,最让我惊讶的观点,是书中关于农业革命的解读,赫拉利提出:“农业革命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。”
表面上看,人类驯化了小麦,过上了定居生活;但实际上,是人类被小麦“驯化”了。
展开剩余76%从此人类被束缚在土地上,每天重复耕种,失去了狩猎时代的自由。
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传统理解,并让我们重新思考当下技术的发展与幸福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回到当下,日复一日的工作、房贷车贷、职场竞争、社交焦虑、生活压力......
《人类简史》深刻地点醒了我,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追逐的很多“刚需”,本质上是文明迭代中被植入的虚构目标。
所以,当你为某件事纠结时,不妨想想:这件事在人类演化的时间长河里,会留下什么?
或许我们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,但至少在认知上,我们应该成为一个能看懂现实的观众。
从而更加珍惜当下,更加负责任地塑造未来,这也许就是我们了解人类起源和历史的意义所在。
2、《三体》
刘慈欣在《三体》里构建了一个残酷到极致的宇宙图景:
“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,在黑暗森林中潜行,一旦发现其他生命,唯一的选择是扣动扳机。”
当三体人用“智子”锁死地球科技,当人类在“二向箔”面前像纸片一样坍缩,我突然意识到:
在浩瀚宇宙中,地球文明不过是一粒灰尘。
《三体》还告诉了我两个本质的东西:
● 文明的本质,不是征服,而是对“生”的敬畏。
● 竞争的本质,不是你死我活,而是在黑暗森林里,学会与他人共享一束光。
然而,现实生活中,我们或许不必面对星际战争,但每天都在面对“黑暗森林”的微型版本,比如职场中的竞争、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排斥等。
这本书最珍贵的,是让我学会了在平常的生活里,偶尔抬头看看星空。
当我们为工作而烦躁时,想想此刻地球正在以108000公里的时速在太阳系狂奔。
当我们纠结眼前的利益得失时,想想自己在宇宙中,其实连灰尘都不是。
释怀的感觉,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意义。
3、《与神对话》
《与神对话》这本书以“我”和虚构的“神”展开对话的形式出现,用通俗优美的语言,带我们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进行探索。
关于“我”提出的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,这些问题都通过“神”来予以回答,比如:
关于痛苦与挑战,神说:“你灵魂的愿望,是让你去体验你选择成为的一切,但如果没有对立面,你无法成为任何事物。”
关于人际关系,神说:“关系的目的,不是让另一个人让你完整,而是让你意识到你已经完整。”
关于爱与恐惧,神说:“所有的行为都出于爱或恐惧,人类的一切选择背后只有这两种动力。”
在书中,作者沃尔什提出的这个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:
“神”告诉我们:“所有生命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让你和所有活着的东西体验做完满的荣耀。”
并强调“生命并非发现的过程,而是创造的过程”,你并不是在发现自己,而是在重新创造自己。
所以,别去弄清楚你是谁,你该做的,是决定你想成为谁。
◆
博尔赫斯说:“如果有天堂,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。”
或许阅读的意义,从来不是为了抵达某个确定的远方,而是让我们在文字里,看见自己从未见过的生命可能。
如果有天堂,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