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据不完全统计,仅10月以来,已有13家公司上调股份回购价格上限,2家提高回购资金总额上限,包括顺丰控股、三花智控、澜起科技等行业龙头。
这一波调整幅度之大、执行速度之快,远超市场预期:宁波华翔回购价格上限上调超160%,宏润建设在调整方案后仅一天就火速实施回购,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出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心。
价格上限最高飙涨160%,上市公司紧急“调价”护航回购
10月以来,多家上市公司因股价快速上涨,原有回购价格上限已无法满足市场实际状况。
例如,三花智控因股价从2024年底的23.29元/股涨至10月31日的49.93元/股,远超原35.75元/股的回购价格上限,不得不将上限调整为60元/股。
类似案例频现:宁波华翔将回购价格上限从19.69元/股大幅提升至51.42元/股,调幅超160%;统联精密、美格智能的调整幅度也分别达到150%和120%。
这种集中调整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,上市公司不愿错失通过回购传递信心的机会。
顺丰控股回购规模猛增3倍,现金流充裕支撑大手笔操作
在调整回购规模方面,顺丰控股的案例尤为突出。
10月30日,公司公告将回购资金总额从“不超过10亿元”直接提升至“不超过30亿元”,规模扩大至原计划的3倍。
截至10月底,顺丰控股已回购1240.26万股,耗资约5亿元。
信达证券分析认为,其资本开支回落带来的充裕现金流为回购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无独有偶,湖南白银在年内两次上调回购价格上限后,还同步将回购资金总额从“不超过1.05亿元”调整为“不超过1.23亿元”,进一步加码投入。
24小时内完成调整与回购,上市公司执行力惊人
本轮回购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执行效率。
宏润建设在10月30日公告上调回购价格上限后,次日便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回购77.26万股,支付金额947.98万元。
华新水泥更是在披露回购方案后一天内完成首次回购,累计购入155.72万股,投入资金2808.85万元。
这种“决策即行动”的模式,凸显上市公司对回购计划的重视程度。
年内多次回购成常态,澜起科技业绩与回购形成良性循环
部分上市公司已成为回购“常客”。
澜起科技在9月完成首轮2亿元回购后,10月31日再次宣布将回购价格上限从117.80元/股调整为200元/股。
其背后是业绩的强劲支撑: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6.89%,营收增长57.83%。
同样,中远海控在去年10月以来已启动三轮“A+H”股份回购,前两轮累计回购A股1.52亿股,耗资21.46亿元。
回购贷款政策助力,超1500亿资金注入市场
此轮回购热潮离不开政策支持。
2024年10月,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,首期额度3000亿元,后与互换便利合并提升至8000亿元额度。
截至2025年10月6日,已有735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约1506.43亿元回购贷款。
例如,九安医疗在发布3亿至6亿元回购计划时,明确已取得浦发银行不超过5亿元的专项贷款支持。
这一工具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,推动回购规模扩大。
注销式回购占比攀升,股东回报质量提升
与以往回购多用于员工激励不同,近年来“注销式回购”案例明显增多。
2025年更新的回购方案中,约20%明确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。
例如,京东方A将已回购的2.29亿股用途从股权激励变更为注销减资;京沪高铁在回购1.81亿股后也办理了注销手续,总股本从491.06亿股降至489.26亿股。
这类操作直接减少股本,提升每股收益,使股东利益最大化。
行业龙头领衔,12家公司回购金额超10亿元
从回购规模看,行业龙头企业成为绝对主力。
2025年以来,贵州茅台、徐工机械、牧原股份等12家公司回购金额均突破10亿元。
通威股份早在2024年就推出20亿至40亿元的回购计划,用于员工激励。
这些龙头公司的积极参与,对稳定市场情绪起到了标杆作用。
回购目的多元化,市值管理与股权激励并重
上市公司回购目的已从单一的股权激励扩展到市值管理、维护股东权益等多重目标。
例如,国金证券2025年回购股份明确用于“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”;中集集团则计划将回购股份用于出售或后续员工激励。
这种多元化需求反映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理念的成熟。
汽车零部件、消费电子行业成回购调整高发区
从行业分布看,汽车零部件、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企业在本轮回购调整中尤为活跃。
三花智控、宁波华翔等企业因股价大幅上涨而调整回购方案;澜起科技、长盈精密等消费电子公司也同步跟进。
这些行业受益于市场回暖,企业更愿意通过回购强化市场信心。
股票配资平台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